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 设备管理:完成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和外部存储设备等)的请求或释放,以及设备启动等功能。
- 文件管理:完成文件的读、写、创建及删除等功能。
- 进程管理: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唤醒,进程间的通信等功能。
- 内存管理:完成内存的分配、回收以及获取作业占用内存区大小及地址等功能。
1 用户态和内核态
-
用户态(User Mode) : 用户态运行的进程可以直接读取用户程序的数据,拥有较低的权限。当应用程序需要执行某些需要特殊权限的操作,例如读写磁盘、网络通信等,就需要向操作系统发起系统调用请求,进入内核态。
-
内核态(Kernel Mode):内核态运行的进程几乎可以访问计算机的任何资源包括系统的内存空间、设备、驱动程序等,不受限制,拥有非常高的权限。当操作系统接收到进程的系统调用请求时,就会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执行相应的系统调用,并将结果返回给进程,最后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
内核态相比用户态拥有更高的特权级别,因此能够执行更底层、更敏感的操作。不过,由于进入内核态需要付出较高的开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上下文切换和权限检查),应该尽量减少进入内核态的次数,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内核态和用户态是操作系统中的两种运行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权限和可执行的操作:
-
内核态(Kernel Mode):在内核态下,CPU可以执行所有的指令和访问所有的硬件资源。这种模式下的操作具有更高的权限,主要用于操作系统内核的运行。
-
用户态(User Mode):在用户态下,CPU只能执行部分指令集,无法直接访问硬件资源。这种模式下的操作权限较低,主要用于运行用户程序。
内核态的底层操作主要包括: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程序控制、系统调用等。这些操作涉及到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需要较高的权限来执行。
分为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安全性:通过对权限的划分,用户程序无法直接访问硬件资源,从而避免了恶意程序对系统资源的破坏。
-
稳定性:用户态程序出现问题时,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避免了程序故障导致系统崩溃的风险。
-
隔离性: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划分使得操作系统内核与用户程序之间有了明确的边界,有利于系统的模块化和维护。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划分有助于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易维护性。
1.1 用户态和内核态切换
切换方式:系统调用(Trap)、中断(Interrupt)、异常(Exception)
-
系统调用(Trap):用户态进程 主动 要求切换到内核态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使用内核态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读取磁盘资源。系统调用的机制其核心还是使用了操作系统为用户特别开放的一个中断来实现。
-
中断(Interrupt):当外围设备完成用户请求的操作后,会向 CPU 发出相应的中断信号,这时 CPU 会暂停执行下一条即将要执行的指令转而去执行与中断信号对应的处理程序,如果先前执行的指令是用户态下的程序,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自然也就发生了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比如硬盘读写操作完成,系统会切换到硬盘读写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执行后续操作等。
-
异常(Exception):当 CPU 在执行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时,发生了某些事先不可知的异常,这时会触发由当前运行进程切换到处理此异常的内核相关程序中,也就转到了内核态,比如缺页异常。
在系统的处理上,中断和异常类似,都是通过中断向量表来找到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区别在于,中断来自处理器外部,不是由任何一条专门的指令造成,而异常是执行当前指令的结果。
1.2 堆、栈
堆:
-
动态内存分配
-
向高地址方向增长栈:
-
向低地址方向增长